回到主页

点滴之路,且行且珍惜

约克大学(加拿大)York

小木筏写在前面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与小木筏相识于13年,从那时到申请结束,期间沟通交流频繁。

她生长于大北京,就读于四中,高考后选择了上海的大学。 她本科主修日语经贸,硕士转专业混合申请美国与加拿大金融(英语项目),说得轻松,其实很多勤奋,几多辛苦。

最终在美国TOP 50 与 加拿大约克大学 York University 之间选择了后者。毕业的时候,同班拿到工作offer的大概3-4人,她是其中之一。

Life is too long to anticipate, yet too short to experience. 抱着这样的想法,正在一步步迷茫并努力着。

小时候听父母讲他们的奋斗史,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他们的年代,他们做到了比同龄人更加努力,也创造了比原生家庭能带来的更优质的生活。我正是出生在了比父母童年时更好的物质环境下。

第一次产生出国的想法是在高中。

中考完之后,妈妈拿给我看了一本书,是曾子墨的自传《墨迹》,书里讲述她如何从人民大学申请到达特茅斯学院,接着又是怎样度过大学生活和怎样进入投行领域,奋战于华尔街。

当时看到她的精彩经历顿时斗志高昂起来,第一次有了那种想要拥有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可以借鉴路径和注入动力。

初中临近最后一年因为家中的变故让开窍晚人一步的我终于上进起来,最后借着抱佛脚和运气让我考进了四中。在那里遇见了一群志趣高雅,聪明伶俐的有志青年。

无奈开窍晚的我并没有好好把握四中杰出的师资,在一模二模考试过后让我意识到原先的高心气都只是一厢情愿,负气之下报志愿报到了上海,当然也是在无法去理想大学读数学专业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选了上海外国语。最后还算理想的日语经贸成为了大学四年的专业。

当时墨迹这本书在心中扎下的根渐渐发芽,只是浅浅地接触经济贸易并不足够看到金融这个世界的全貌,于是大一的第二学期报名了上海的跨校辅修项目,最终有幸进了复旦大学的金融系,大二起的三年每个周末从上海的西南角穿梭到东北角,经历时并不觉辛苦反而都是充实与快乐。

不同的大学不同的氛围和圈子,更加学术和在金融领域的精深让我对这个窥见冰山一角的金融行业愈发痴迷。也开始真正地为留学做起了准备。

broken image

上外图书馆的黄昏 / Dottie

是在大学期间可能待的最多的地方了

也是松江大学城的至高

一个人的经历塑造了他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并不后悔当初报到上海,来到上外,尽管经历着相同的事,但是心态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一样。

大三又一次出现了影响我做人生重大决定的事情;去到佐治亚大学的海外学习和拿到实习的机会。2-3周的学习,之后一个月左右在当地企业(出发前并未确定下来具体企业)做实习。

作为14名成员之中唯二的对金融行业感兴趣的学生,在与那边教授第一次晚餐的时候就被介绍给了当地Morgan Stanley的VP。

在教授协助争取下,我拿到了在Morgan Stanley的财富管理办见习的机会,包括跟不同team的sales和portfolio manager谈话,了解他们的核心业务,以及帮助做一些支持性的工作。

和他们的了解中更加确定了要读金融硕士和就业的方向。本科学到的只是基础,而且还是辅修专业,自然不如科班出身那么专业。

在一系列考试与实习之后,以最终接近3.7的专业GPA、100+的TOEFL、320+的GRE,我在小木筏姐姐的指导下混合申请了美国与加拿大一共10所学校:

拿到5所学校录取,1所带奖,另1所面试后waiting,前期拿到录取的学校比较早催促交定金,于是从美国TOP 50的几个录取中选择了一所杜兰大学 Tulane University。

在住宿事情都订好了时候接到了加拿大 约克大学 舒立克商学院的offer(小木筏注:York University 是加拿大的约克 而 University of York 是英国的约克哟。)这个offer也是从waiting list上转正来的,再三犹豫了下,考虑到就业和声誉的因素,最终选择了北上。

Schulich School of Business 的这个Master of Finance(MF)项目一共12个月,3学期,14-15门课。

项目十分tough,由于本科的专业是日语,金融和英语都不算牢固,所以一开始特别没有自信,只能多花时间读书,上课录音,下课自学,做project时也是多出力,抱着多学知识掌握技能的想法,从一开始的B range成绩到了A-,也从行业经验丰富的教授和额外的金融模型training中受益匪浅。

就这样,一年学习很快结束了,毕业前,同做过project的一位印度同学推荐了在多伦多的一个印度银行职位,既来之则安之地,选择了留下来工作。

那个时候对移民并没有幻想,只是想着毕业后回到北京,找一份券商工作。但是有时候机会来了,就要抓住,现在还不知道这个机会会把自己领向哪里,不过因为那个工作,我进入了市场风险的圈子。

过了9个月,又因为朋友的推荐进了多伦多的Big Five之一—— 蒙特利尔银行。虽然目前来看,在找工作上面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离做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还有一定距离。人生很长,从来就没有奋斗的终点。

在这个寒冷且孤独的枫叶国(真不是调侃),业余结交些朋友,在network活动上认识了一些兴趣相投的人,加入了一个团队,目前在做着感兴趣的行业研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所谓的人生规划,只是在眼下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争取不让以后的自己后悔。

虽然回国还是不回国,这个纠结无数留学生的千古难题也在烦扰我,但相信只要不总生活在舒适圈,时刻在精神上充实自己,生活会给一个公平的答案。

写了一个像流水帐一样的文,不是为了总结”人生”,却是个不错的反省生活的机会。无论什么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朋友相处,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broken image

小木筏写在后面

急性子的她说话语速超快,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特别紧密,但积极主动的沟通和分享又经常让你看到她的快中有慢,有走有停留;能看出她一路在寻找和尝试自己想要的,也能看出心中有牵挂。

小木筏祝她无论是扎根大洋彼岸还是回归家人身边,都自得其所朝大海,春暖也花开。